
李白与杜甫的诗词风格有何不同
李白与杜甫,是个老话题,但换个角度讲,可能又是个新话题。因此,在话题展开之前,还是得解释一下“人文”这一概念。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贲卦彖辞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天文和人文,一个指天上的纹理,一个指地上的纹理。
天地之间互相感应,天地合一,人与自然互惠,构成中国人最原初、最朴实的'世界观。这是我对于《易经》所说天文与人文的理解。但是,对人文,始终儒家学者都将其解释为礼乐教化,谓之圣达所立,用以教育人民、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
儒家学者,包括董仲舒、孔颖达等,都将人文理解为人本,无视于天。人文变成人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孟子的时候。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他的这句话,将民本与君本相对应,表示君轻、民贵,今天看来,虽然带有一定的民主意识,但还是在人与人之间,并未顾及于天。
从根本上看,还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天为本。后之儒者,大多依此立论。这是古代的解释。
接下来看现代,看到到处说人本,不说人文;说以人为本,不去说以天为本。人大于天,人大于自然。故之, 人欲遮蔽了天理。
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国家以天为本。如果你要我说减排,就得谈判久些,宁可要消耗、要污染,就不要减排。自以为是科学发展,实际并不一定科学。
总之,人文与人本是不同的概念。中国人归根结底,还是以天为本,须要以原初的人文观点看世界。因此,我只能说人文,不可以说人本;说以天为本,又说自然为本,而不说以人为本。
(接下来看第四部分:) 语文课本里,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我们是这样来解析的。比如,诗经中的诗,像《西江月》这样的诗句,是把人生来就本的人性融入其中,不是说人文,而是把个人化了。
李白与杜甫,各自的定位、各自的作品、各自的情感,都是在探讨这种"人性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成为这门课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