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画》优秀教学设计(《画》优质课)

    正文概述 一米阳光   2025-07-31 20:44:40  

    《画》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学生能正确地读取并背诵课文内容。
    2. 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书写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认真观察的习惯,增强辨析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方法

    教师准备:
    1. 提出问题:这幅杨桃为什么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杨桃有5条棱,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杨桃。
    2. 准备好杨桃模型或实物,用实物演示五角星形状。
    3. 展示板书:板书“杨桃”和“五角星”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导入:
    教师先通过提问引入新课:“这幅杨桃为什么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杨桃有5条棱,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杨桃。”然后展示板书,引出五角星形状。

    第一部分:学习生字新词及理解课文内容

    1. 自学时间:10分钟
    教师明确目标:
    - 学习板书中的生字新词“诲”、“肃”。
    - 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2. 教师注意强调的内容:
    - “阳平”、“阴平”、“去声”、“翘舌音”、“肃”、“平舌音”等词汇要重点讲解。


    第二部分:学习《画杨桃》的文章内容 [板书]

    自然段1:
    (教师讲解并指名朗读板书,结合实物演示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的不同形状)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教学目标:
    - 理解板书中的生字新词“诲”、“肃”。
    -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学习理解这篇讲了画杨桃为什么是五角星形状的文章。


    2. 导入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并展示板书和实物演示杨桃的不同形状,激发学生兴趣。


    3. 自学内容:
    (教师讲解并指名朗读板书中的生字新词,并结合板书内容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

    (1)小组讨论生字新词“尔”、“肃”。
    - 问:“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尔”?结合实物演示,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2)板书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板书中的内容:板书是通过观察杨桃的不同角度来画成五角星形状的原因。同时,指导朗读并注意语气的变化。


    5. 教师注意强调的内容:
    - 板书中的“五角星”形状,结合实物演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第二部分:学习《杨桃》的文章内容

    (教师讲解并指名朗读板书,结合实物演示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的不同形状)


    四、板书设计

    | 课标题录:画杨桃 |
    | --- |
    | 各自然段分析:
    | (1)板书中的生字新词“尔”、“肃”。
    | (2)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的不同形状,作者是如何将它画成五角星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实物演示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教师在讲解板书内容时,结合板书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板书中的例子尝试画出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模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以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5页。(教师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来读《玲玲的画》这句话。这是一篇讲杨桃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玲玲如何画杨桃的事情。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1)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2)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1)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2)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三、朗读感悟、背诵与理解

    1、朗读感悟:
    (1)指导老师讲读课文

    • 读文中“我”是如何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

    • 老师如何“审视”这幅杨桃画,又如何“审视”别人?

    • 学生为什么会嘲笑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启发性句子:
    ①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吗?

    思考点:
    (1)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
    (2)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2、背诵与理解文中积累启发性句子:
    比如:

    • 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好笑的是不看准角度;
    • 看准角度就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再画成什么。

    四、思后议:

    1、教师引导:
    (1)刚才我们读了《玲玲的画》,这是一篇讲杨桃的故事,里面有几个小故事让我们启发我们要做仔细的人。

    • 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吗?因为要看准角度才好;

    • 认识生字要认准字音,要多练习多听多读;

    • 我们要做“认真观察”的人。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可以从“仔细观察”、“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等方面展开思考。


    板书设计

    《画杨桃》


    参考阅读材料

    1、《画杨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8 2、《画》优秀教学设计 篇9

    通过以上设计,我们既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小事可能会变大,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是一堂既有知识又富有启发性的语文教学课!

    《画》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 能理解诗中的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 课件
    • 学习单(生字“来”、“不”各两张)
    •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老师今天要教大家一个谜语诗。这首谜语诗就是《画》。 :对!(微笑) :谜底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猜一猜吧!

    二、导入新课:

    :“远”、“刊”、“近”、“听”、“春”、“还”——这些字都是汉字中的重要部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画》,学这两个生字“来”和“不”。


    三、阅读与思考:

    活动1:理解谜底

    :谜底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读这首谜语诗。 谜1: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板书) 生**: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教师板书)


    活动2:观察并感受语言美

    :这首谜语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山水画,里面有哪些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 :山、水、花、鸟。

    :那你们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是什么样子吗?


    活动3:小组讨论:画的特点

    :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去后花谢了。人们走近画,鸟儿惊得飞走了。 **学生发言: 1.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2.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

    :这些句子给我们什么启示吗? :大自然中的山水画充满了美丽和生机,人们与自然相处时,心情也会有所不同。


    四、示范书写

    活动4:观察字形

    :“来”、“不”这两个字的笔画特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 1. 来字左右对称,竖在竖中线上。 2. 不字从竖直的上部开始,最后是长点。

    教师示范书写“来”和“不”: - “来”:横、横、竖(中间留一点)。 - “不”:竖(上部分)、横、横(下方留一点)。


    活动5:书写的练习

    1. 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在本子上独立书写“来”和“不”,并在书上描红。
    2. 小组内互评,互相学习。

    教师点评:

    • 你写的“来”字比较流畅,对吗?
    • 写“来”的时候注意什么?(竖中线、撇的位置)
    • 你的“不”字写得对吗?书写要规范。

    活动6:互动练习

    1. “来”、“不”两个字的笔画特点是什么?
    2.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字在写字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 回家后,把课本书上看到的或想到的关于“山、水、花、鸟”的内容写下来。

    2. 谁能想出一些其他与《画》相关的古诗?请和同学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新的汉字“来”和“不”,还理解了这首谜语诗中的隐喻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带着新的感悟,喜欢阅读更多的古诗,感受语言的美丽与动感!

    《画》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并会写“水、去”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3. 感受诗句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意。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识字: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2. 朗读与背诵:掌握诗歌内容及节奏。
    3. 理解主题: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教学准备】

    1. 课件(讲解板书、图片)
    2. 每组学生1个小本子
    3. 课后延伸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出“画”字

    (1)导入:猜谜语 教师提问:“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

    学生齐声举手回答:“十二三,指麻雀。”

    (2)引出“画”字 教师解释:麻雀有三个部位:走之、斜刀头和头。通过猜谜语激发兴趣。


    第二部分:识字

    (1)引导分组互动:找朋友 1. 学生分组,每组6人。 2. 给每组发一张“画”的卡片(包含“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并在卡片上标出数字。 3. 每组两人一组,一人站在中间,其他人站在左边和右边。 4. 通过音乐伴奏,每组成员依次站到老师指定的位置,如:走之在左边,斜刀头在右边。

    (2)识字环节 教师逐一讲解“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并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中的数字找到对应的生字,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写出来。例如: - 走之的位置对应“走”。 - 斜刀头的位置对应“去”。 - 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识字任务。

    (3)写字环节 教师示范书写“水、去”4个字的结构,强调生字的正确写法。然后请学生在课桌上练习写出剩下的“画”字部分,并互测。


    第三部分:练习与巩固

    (1)分组背诵 教师要求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背诵诗歌,另一组记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2)自由表达 教师问:“看你们的表现,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表演一首诗!”然后让学生用动作或语言描述如何模仿诗中的意境。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山 有──无 近听水无声。 水 春去花还在, 花 去──来 人来鸟不惊。


    【课后延伸】

    1. 学生回家查找图片,记录自己对“画”字的理解。
    2. 用“画”字写一个自己的名字或表达情感。

    优秀教学设计 篇2

    这是一份详细的《画》课堂教学设计,涵盖了从导入引出到背诵古诗,再到课堂互动和总结的全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 认识并正确读写五个生字:包括“有”、“无”,七、八、九个字。
    2. 理解并背诵《画》这首谜语诗歌,了解诗中的三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3. 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意境,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优美和景物相映成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新课

    1. 一日五人背古诗
    2. 在课前开展“一日五人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3. 引出主题“画”
    4.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山、水、花、鸟),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画”的谜底。

    (二)口述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五个生字,正确读写。
    2. 情感态度:感受古诗的美感和诗句的意境。

    (三)初读古诗

    1. 自由朗读
    2. 学生尝试独立朗读《画》这首谜语诗歌,并互相检查。
    3. 相互评议
    4. 通过小组对话或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集体反馈。
    5. 范读与齐背
    6. 老师边读诗边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和韵律。

    (四)卡片认读生字

    1. 开火车识记
    2. 使用“板书”形式,学生互相帮助指认生字,并说出自己的认识方法。
    3. 拼写游戏
    4. 学生分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拼出这首诗中的字,看哪组最快、最好。

    (五)诵读古诗

    1. 闭目感受诗意
    2. 通过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物和情感,帮助学生产生共鸣。
    3. 小组合作说诗意
    4. 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画”这一谜底,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互相质疑。
    5. 配动作读
    6. 结合图片或教具,让学生用动作来辅助朗读。

    (六)背诵古诗

    1. 学生自由背诵
    2. 将《画》这首古诗反复背给其他同学听。
    3. 小组合作背诵
    4. 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背诵,再进行口述、板书等形式。

    (七)课堂活动

    1. 互动猜谜语
    2. 指出卡片上的生字,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3. 游戏环节(如找朋友)
    4. 让学生找自己收集到的谜语,增强合作意识和兴趣。

    (八)总结与作业

    1. 知识回顾
    2. 回顾读写的生字,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识记方法。
    3. 完成卡片任务
    4. 完成卡片上的生字,巩固记忆。
    5. 思考题
    6. 每个生字提出一个关于其意义的思考题。

    三、教学设计亮点

    1. 注重过程性学习:通过朗读、背诵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古诗。
    2. 丰富课堂形式:结合图片、动作游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3. 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互动环节和教学内容。

    四、课堂评价与反馈

    1. 小组评价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评能力。
    3. 板书展示
    4. 投影展示生字和诗,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以上设计注重从导入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云美范文,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云美范文 » 《画》优秀教学设计(《画》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