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正文概述 史蒂夫   2025-11-06 14:30:00  

    古诗词鉴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鉴赏: 这首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诗中所托为秋天的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 CHUNK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是一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分支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平正渐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的千姿万状,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鉴赏: 这首诗写出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注:此处为示例,实际原诗中的动词数量应与上下文相匹配)。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云美范文,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云美范文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