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答案1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8、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9、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8、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9、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注]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试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注]【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注]【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译文】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注]【鉴赏】初唐四杰是盛唐时期的四位杰出人物,杨炯是其中一位。从军行是他代表的文学作品之一,展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慷慨雄壮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借乐府旧题“从军行”,描绘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的经历,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周围的环境氛围。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军情的紧急程度,却通过“烽火照西京”的一句形象化的描写,把军情的紧张表现出来了。同时,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外患的严重形势,生动地向读者传达了军情危急的紧张氛围。第三句“牙璋辞凤阙”,象征着军队辞去军营,准备出征,表现出军民团结、准备战斗的热情。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则描绘出唐军迅速向敌方目标驶来的情景,展现了军事的英勇无畏和阵战的激烈场面。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从军将士为了保护边疆、保卫家园而死守边界的壮志豪情。
[注]【鉴赏】诗中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军出塞的全过程。首联以烽火照西京暗示军情紧张,接着第三句“牙璋辞凤阙”强调了军民团结、准备出征的情势。后文则描述了军队迅速向敌方阵地推进的过程,展现了军事的英勇无畏和阵战的激烈。诗末尾“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从军将士为了保护家园而战斗的壮志豪情。
[注]【鉴赏】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军出塞的艰难历程和英勇斗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读写。诗中“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等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场景和紧张氛围。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抒发,表达了从军将士为了保卫家园、 defending边疆而死守的壮志豪情。
[注]【鉴赏】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从军出塞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首联“烽火照西京”暗示了军情紧张,第三句“牙璋辞凤阙”表达了军民团结、准备出征的情景,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则描绘了军事阵战的激烈场面。尾段“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抒发,表达了从军将士为了保护家园而战斗的壮志豪情。
[注]【鉴赏】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从军出塞的历史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诗中“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等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场景和紧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