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解析:原文提到中国园林通过意象(如楼、台、亭等)的突破来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感受,因此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能具有意境。而“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特定定义的,其核心在于情景交融,而非所有艺术作品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 关于理解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解析:原文提到“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因此西方古代艺术家的具象性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 关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 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解析:原文提到“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即陶渊明虽然被认为“工”(注重细节),但他在“虚”的态度上是“妙”。这一评价可能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而西方艺术家则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 关于理解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D.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原文提到康德在《名利场》中认为有一个“最大的美感”,而这个美正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因此,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实际上指的是中国人所认同的“意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