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乡村学校语文资源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让乡村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文呢?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需要整个乡村教育体系的改变。
乡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在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地方没有现代学校的设施,比如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等,更多依赖于传统课堂模式。然而,这些地方也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语文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体验。例如,许多农村地区有传统的手工艺、艺术表演以及丰富的民间故事。教师们可以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语文教学中,小视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研究表明,小视频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知识点。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用 videos展示了拱圈的结构和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点,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自身也需要成为语文课堂的活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话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农村地区的农事,感受劳动的艰辛;或者组织一次关于家乡的参观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习俗。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我们都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语文知识,并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们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 themselves也应当成为文化的学习者。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文化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在乡村学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小视频、活化的课堂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与提升,是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坚持以文化为根、以教育为本,乡村学校的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培养人文情怀,从而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乡村学生学会用语文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表达世界。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其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