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苏轼《昭君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昭君怨苏轼诗歌鉴赏)

    正文概述 会覆盖   2025-09-08 06:36:30  

    苏轼《昭君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译文]

    夜深人静时,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出自]

    北宋 苏轼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注释]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黄花、碧纱窗。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碧纱窗。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2]

    夜深人静时,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离愁随之袭来,推开窗,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

    [注释]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赏析]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使人感到懊恼、愁闷。

    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

    上片写夜愁。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赏析]

    flow无情 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者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云美范文,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云美范文 » 苏轼《昭君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昭君怨苏轼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