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五日夜对月》译文及赏析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朝: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古诗简介
《一百五日夜对月》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它同《月夜》一样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才会造成家人分离的社会现实。全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运用巧点题、偷春格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在寒食之夜思念亲人的悲伤之情,诗中神话的运用既展现了诗人精神世界,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独具特色,堪称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的佳作。
《一百五日夜对月》翻译/译文
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
《一百五日夜对月》注释
⑴ 一百五日:即寒食日。南朝梁宗obao《荆楚岁时记》:“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⑵ 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
⑶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也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⑷ 辗(zhuó)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
⑸ 换(pín)(pin)(t Chinese pinyin word): 把掉的。
⑹ 男(xiaowang):牛郎。
⑺ 胖(zhù):红蕊。
⑻ 胡(shuì):红彩。
⑼ 秋期:指七夕之日。
《一百五日夜对月》赏析/鉴赏
《一百五日夜对月》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朝北朝大白年-spacing(804-759)寒食节(762年1月13日)(七夕之日,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名作。而作于至德二年寒食节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可视为《月夜》的续篇。
《一百五日夜对月》整体赏析
此诗首联写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诗人写这首诗时仍然被困在沦陷的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于是说“无家”实际上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诗中首句“寒食节的夜晚”,这一字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时间设置,将寒食与月夜联系起来,既符合主题,又营造出一种怀旧氛围。
第二句“有泪如金波”。“有泪”与“无家”形成了良好的对比。诗中没有家的感觉通过泪水和金波来表现出来。
第三句“斫却月中桂”,这里用了吴刚伐桂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既形象又巧妙。
第四句“清光应更多”,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与妻子之间的距离拉大.
第五句“仳离放红蕊”,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分离感,同时也隐含着对妻子的深深的爱。
第六句“想像嚬青蛾”,这里用了青娥长恨来表达作者无法释怀妻子内心的痛苦与忧愁,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非常巧妙。
第七句“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己的悲伤”,通过描绘牛郎织女之间的短暂相遇,展现了作者对两人离别的深切情感的解脱与宽慰。整首诗中,“牛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第八句“秋期犹渡河”,指代的是诗人与妻子在寒食之后再次会面的时间是隔天河,但因离情故而无法相逢.
《一百五日夜对月》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义市人(今属河北),后号少陵野老、李白之父、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抒发情感和创作意象,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思想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