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2
第一课时:我会读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熟读识字中的词语。
2、会区分形近字,根据偏旁,猜测字义。
3、学会部首查字法,看到汉字会分析汉字的部首。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部分部首的查字法。
2、理解偏旁表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一)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甜津津”。
师:我吃到的葡萄是甜津津。(指图片或实物)
(二)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什么?
2、(指图中的食物图片)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说句子:“我吃到的葡萄是甜津津。”
4、“酸溜溜”教师引导说这句话:“我吃过的葡萄是酸溜溜。”
5、“热腾腾”教师引导说这句话:“我吃过的葡萄是热腾腾。”
(示例)学生自由发言。
二、我会认偏旁
1、出示两组字:“霄、宵、削”“赔、陪、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是“肖”和“咅”)。
2、教师引导:这三组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吗?是的。我猜这些字与什么有关?
3、教师说出“我的发现”,并问:“火字旁、四点底:与火和水有关。”;“心字底、竖心旁:与人的心情、感觉有关。”;“刀边、边、刀”(汉字分别是木、刀、刀)。
4、“火”对应的是“热腾腾”。
5、学生自由想象,说出其他偏旁对应的字,并说一说。
6、“我的发现”,除了火和水以外,还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我会说
1、(教师引导)根据图片说一句话。
2、(指图片)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引导:“火”字旁的偏旁是“肖”,读作“肖”。“热腾腾”的偏旁是“咅”,读作“咅”。
四、我会写
1、教师让学生分别写出汉字“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和“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
2、学生打开字典,选择其中一个汉字尝试写。
3、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书写反馈。
五、我会讲
1、教师让学生根据之前的句子说一句话。
2、(指图片)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想象,说出其他传统节日的情景。
设计意图:
1、通过“我会读”环节,让学生认识常用汉字,并理解偏旁的含义。
2、“我会认偏旁”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偏旁之间的关系,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3、“我会说”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2、部分学生对于偏旁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通过具体的例证和实践来巩固。
以下是基于提供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与优化建议:
教学设计的核心亮点:
- 激趣引入
-
创设了一个以“火眼金睛”为主题的情境,通过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
知识铺垫
-
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环节,帮助学生回顾词汇的基本特征(如音调、字形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
互动性与合作性
-
规划了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和评价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并展示学习成果,促进生生互动和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
体验感与情感培养
-
通过角色扮演“小鸟”或“风”的形式,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文字的美感,并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
资源丰富
- 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材料(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便利,同时为后续的教学推广提供了支持。
可优化的部分:
- 设计意图细化
-
在“读一读,说一说”的环节中,可以进一步明确预期目标,例如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词汇特点,并在表达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或图片展示,增强视觉辅助效果。
-
活动层次感
-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设置分层任务(如基础性任务、扩展性任务),确保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有所收获。
-
语言表达强化
-
在写“拼一拼,写一写”的环节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话题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书写特点,并通过板书等形式进行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字的形成规律。
-
预期效果与评估
- 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创作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并与后续的教学调整设计时同步。
总结:
该教学设计通过多个环节的结合,从激趣引入到深入学习,再到互动体验和情感培养,全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多维度性和趣味性。接下来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进一步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