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痴心难酬悲壮志: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此词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140-1207),创作时间约为1206年冬,因陈同甫的陷害被流放于浙江金华。整首词以‘醉里挑灯’为引,描绘了词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个人悲愤不平的情感。以下将对此词进行深入分析:
一、词牌名与创作背景
此词名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由辛弃疾笔写于1206年冬,创作背景为战乱时期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辛弃疾当时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风豪迈激昂,常与苏轼并称“苏辛”。
二、情感基调
整首词以悲愤为主调,流露出个人对理想的追寻和现实生活的残酷对比。词人通过‘醉里挑灯’引出豪情壮志,却在‘沙场秋点兵’中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三、意象与象征
-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后状态下,通过‘挑灯’和‘看剑’的动作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希望。‘挑灯’不仅是为了写作或解决问题,更是对自由意志的向往;‘看剑’则象征着他渴望在战争中一往而行的决心。
-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不仅指牛队,也暗示了宋词中的‘八百里混杂’。‘分麾下炙’描绘了士兵与将领的混杂关系,象征军队的混乱与纪律的朦胧性。同时,这种混乱也反映出现实中的混乱,进一步加深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即五位指挥官的吹笛乐,象征军队的威严与战斗节奏。‘翻塞外声’则形容乐曲雄壮悲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
‘沙场秋点兵’:整首词以军事活动为背景,象征现实中的战争场景。‘沙场’一词引人入胜,反映了辛弃疾豪放不羁的形象与对理想主义的态度。
四、情感表达
-
对理想的追寻:词人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置于心中。通过‘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句式,象征个人的理想化,却与现实中的残酷和冲突形成鲜明对比。
-
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充满了情感共鸣感,尤其是辛弃疾在‘沙场秋点兵’后,‘马作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句,展现了他对理想化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对理想的追寻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
悲愤不平的情感:词人用‘可怜白发生’这样的夸张比喻,表现了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生活的无奈。‘白发生’象征着白发和衰老,这种情感深沉而悲壮,体现了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的悲苦。
五、风格特点
-
豪放激昂:辛弃疾的作品往往充满激情与力量感,此词也不例外。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对战争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情感共鸣感: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辛弃疾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波动。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再到悲愤不平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其深刻的人生观。
-
夸张与象征:词人常用夸张的手法,如‘沙场秋点兵’与‘白发生’等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战争与生命的残酷,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共鸣感。
六、总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一首充满悲愤与豪情的作品,通过军事活动为背景,展现了个人理想化现实的情感冲突。整首词以其豪放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宋词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