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诗句作文600字3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句作文600字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作文600字 篇1
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评语似乎只能是十分格式化,一板一眼的评价。而用诗歌的形式写评语,却打破了这种固定,僵硬的模式。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形势,能让学生觉得评语不是死板的,大家都几乎一样的,能够激起学生去认真阅读评语的兴趣。这种更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许更能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评价,从而去发现自身的不足。
俏皮活泼的“诗歌评语”同时也能拉近老师与孩子间的距离。刻板,生硬的评语似乎在告诉我们评语后面老师的严肃;而活泼的诗句却让人不禁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咻”的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
良好,温馨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用心。一句诗虽小,却能拉动师生情。
在对待评语时,我想更多的人会愿意看到生动温和的循循善诱,而非严厉刻板的批评。但是,无论是别出心裁的句句小诗,还是字字珠玑的批评,都藏着老师深切的爱与关怀,都布满了老师的“望子成龙”。因此,不管评语的形式如何我们的应该去认真对待。纵然像诗歌一样的新形势或许更容易被接受,但以往的旧形式也应该被认真对待。
以诗歌写评语,以诗歌吐真情。这样一种更新更好的写评语形式,在孩子的教育上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以小诗句,促进孩子的成长,以小诗句,拉近师生的关系。小诗句,大作用!
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深刻体会到诗歌作为评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通过诗歌来反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诗句作文600字 篇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我最喜欢的名言,它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记得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手机游戏,从此便沉迷其中,享受着虚拟游戏带给我的快乐,不能自拔,就是上课时,那惊险刺激的游戏画面也不断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根本无心听课,成绩一点点下滑。我自己也深知玩手机的危害,可我就是控制不住……
爸爸见我沉迷手机游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痛不已。有一天,爸爸突然把我叫到他的书桌前:“佳俊,今天我给你介绍一首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诗,其中有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孩子,你知道这诗句的意思吗?”我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不!你不知道!”爸爸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眉宇间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这首诗说的是年轻时要珍惜生命和时间,去学习、体验和闯荡,而不要等到年老时,才来懊悔自己年轻时虚度光阴,一无所成,到那时已经太晚了,只有叹息和悲伤了。孩子,你整日这样玩游戏,将来你就是这样的人!”这句话好像一道惊雷,劈醒了当时混沌的我。爸爸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还在上小学,可你长大了,你拿什么养活你自己,你这是把自己的青春白白地糟蹋呀!现在,你拿小刀把这句话刻在课桌上,刻在脑子里!每天看一遍!”一语点醒梦中人哪,我面红耳赤,拿起小刀,颤巍巍地刻出了这几个大字。
从这件事之后,我像换了个人,发奋读书,成绩很快回到了之前的状态,我又品尝到了学习带来的愉悦,爸爸也很欣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这句话也将陪伴我终身。
通过这次作文练习,我深刻认识到诗歌作为评语具有强大的表达效果和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波动,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真正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也让我更加认识到诗歌艺术的美和力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用诗歌的力量去表达我的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感受到诗歌评语这种形式具有以下优点:(1)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2)情感真挚,能引起共鸣;(3)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 creatively thinking 的潜能。此外,通过写作练习也让我意识到诗歌作文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学生思想表达和情感处理能力的检验。希望以后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将继续努力实践,用诗歌作文的形式来展现我的学习成果与成长历程。相信只要持续思考、积极准备,诗歌作文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诗句作文600字 篇3
出自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生命力和流动性的水乡,如烟雾般飘散。正是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细雨像是由子规声引发的,仿佛是被某种力量调制而发出的声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同时通过这些画面暗示乡村四月劳动的繁忙与和谐。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写人相映成趣,整体上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感。
最后几句诗中,“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不仅描绘了农事的繁忙,更体现了人们在劳动中的艰辛与不易。“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的一种表达方式。农民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在衣食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他们用汗水和坚持来换取生存的希望。尽管如此,乡村四月的宁静与美丽依然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在劳动的间隙中,有一种闲适的情感浮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