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道“>”和“<”表示“大于”和“小于”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这些符号来比较数的大小。
- 在具体情境中,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多少,理解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等能力,初步体验“数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 认识“>”和“<”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 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包括逐一比较和整体比较。
教学难点:
- 理解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准确地用“>”、“<”等符号表达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 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简单推理。
教学方法:
- 谈话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关系的意义。
- 游戏法:利用拔河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人数,并用“>”、“<”等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 动手操作法:通过摆小棒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 导入:
- 谁能回想一下最近有没有参加过拔河比赛?你如何判断谁会赢?
-
提出问题:两边人数一样多,为什么比赛还没开始呢?
-
观察发现:
- 用小棒代表两队人数。
-
教师板书:“10 = 10”(两边人数相同)。
-
推测差异:
- 阳光一班有10人,阳光二班有9人,“阳光一班的人多”,可以用“>”表示:10>9。
- 学生观察后,猜测并讨论。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 操作步骤:
- 教师分组操作,一组10人,另一组9人。
- 各组用小棒摆放,教师观察。
-
提问:两边人数是否相同?哪边多?
-
发现差异:
-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一边多,另一边少。
-
表达结论:
- 使用“>”表示较大的数:10>9;用“<”表示较小的数:9<10。
-
教师板书两个符号的意义,并讲解其含义。
-
总结比较:
- 通过操作,学生理解比较的数量关系:谁多谁少、谁更多谁更少。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 比较练习:
-
板书:“6>4”和“4<6”,提问:这些符号表达什么意思?
-
总结:
- 教师引导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依据是逐一比较或整体比较,使用“>”、“<”等符号表示数量关系。
作业设计:
- 看图比一比,画出正确的“>”、“<”。
- 完成《练习册》第3题和《应用题》中的相应题目。
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观察、参与活动和课后完成作业,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符号表达数量关系。